村里的篮球赛,居然赚了 5000 万
2023-07-10 23:31:11 简七读财

晚上好呀~


(资料图片)

最近贵州的「村超」、「村BA」在网上特别火。

偶尔瞥到几次比赛画面,视频里的年轻人在专业场地上激烈地拼抢着,看台上的观众是里三层、外三层,密密麻麻围坐成一圈,现场氛围非常热闹:

图源:网络

稍微查了一下,原来「村BA」是贵州当地乡村举办的业余篮球比赛,网友模仿CBA戏称为「村BA」,「村超」也是模仿「中超」起的。

早在2022年夏天,贵州的「村BA」就因为接地气的篮球氛围在网上迅速蹿红;

连姚明都表示,非常想去现场观赛,就怕自己拿不到票:

图源:网络

其实,村BA比赛是不收门票的,不仅如此,连广告赞助商也没有。

整个比赛的资金来自周边企业和村民的自发捐助,参赛球员基本是外出务工者,平时都有本职工作要做,打比赛的前两天才会回来。

没有门票收入、没有赞助商、球员水平也不够专业,为啥这样的草根赛事会突然火出圈?

随着「村BA」持续走红,业余球赛的商业价值被发掘,以后是不是会走向商业化呢?

体育比赛引入商业化运作,到底是一桩好事还是坏事呢?

今天就来和你聊一聊这个话题。

01

先来简单追溯一下贵州「村BA」的历史。

根据文献记载,篮球在1891年被美国人发明后,早在1904年就传入贵州,民国时期当地村民就有打篮球的习惯。

1940年左右,贵州台盘村举办乡村篮球赛,而美国NBA是1946年6月成立的,掐指一算,「村BA」居然比NBA还要早了6年

为什么篮球运动在贵州的群众基础这么好?这就不得不提到贵州苗族地区一个传统节日,「吃新节」

过节期间,苗族村庄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,像斗牛、赛马、斗雀、对歌等等,而台盘村搞得最热闹的活动是打篮球,这让它成为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「篮球圣地」。

每到农历六月初六,村里就会自发组织篮球赛,时间长了就成为默认的传统习俗。

起初,村里办的篮球赛还很简陋:

没有专业的篮球场,大家就在泥地上奔跑,没有篮球架,就在泥地上支起一块木板,钉上竹藤圈作为篮筐,篮球就用棉花做成球状物代替。

就这样乡村篮球赛坚持办了七十多年,直到2016年,台盘村新建了专业篮球场,村民也打起了橡胶球,篮球比赛开始走向规范化,赛事规模也逐渐壮大。

每次比赛期间,涌入篮球场观战和参赛的人数达到上万,而整个村子的人口才1000多人。

尽管如此,除了当地老百姓,知道这项民间赛事的人并不算多。

2022年7月,一段4分多钟的篮球赛视频流出,热闹又不乏土味的观赛氛围,球员各种超出常规的打法和激烈的身体碰撞,与专业比赛形成奇妙反差。

后来这段视频被外交部发言人转发,一下子就火遍了全网:

图源:网络

02

你可能会好奇,「村BA」赛事办了这么久,到底有没有赚钱呢?

众所周知,职业比赛(如CBA、NBA)可以靠赛事版权、球赛门票、商业赞助等获得收入。

但办「村BA」并没有这些常规收入来源,哪怕现在比赛火了,网上直播权也是免费的,你可以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观看;

而观众要去现场看球,也不用买门票,早来的早抢座位,晚来的没地方坐,就爬到房顶、树上,或者踩着梯子看比赛。

至于商业赞助,确实曾有些企业提出要投资50万元,让它们公司冠名的球队参加比赛,结果被村干部拒绝了。

另一方面,办「村BA」还是挺花钱的。

赛事筹办资金,来自于当地乡镇企业和村民的捐助。

有钱的企业捐个一两千,在外打工的捐三五百,村里的老人妇女则捐5块、10块,在村里公告栏贴着的收支表里,18万元总收入里,近13万元是村民筹款(占比72%)。

大概在六七年前,遇上村里的庄家收成不好,村民捐款金额减少许多,镇上企业也不愿意掏钱了,有人曾提议「要不今年轮空一次」?

但马上,村里几个七八十岁老人过来呵斥,「你们年轻人还不如我们当年了,要是办不下去,我们自己去找钱来办!」

大家都知道,停摆的先例要是哪一年开了,以后就更容易不办了。

所以,后来即便2020年发生疫情,篮球赛也没有停办,而是缩小球赛规模,只让附近村子的球队参加。

参加比赛的球员,大多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,年龄在22至40岁之间,为了打球特地请一个礼拜假甚至辞职回乡,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,都是自己摸索出的「野路子」。

最后比赛的奖品也不是奖金,而是当地的土特产,去年区域冠军的奖品是一头黄牛,亚军的奖品是两只羊,季军获得了两只小香猪:

(图源:网络)

总之,举办「村BA」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,大家因为热爱篮球才聚在一起,球员们为各自家乡拼搏,赢比赛不为奖金,而是为了荣誉。

03

有些人担心,随着「村BA」的热度持续不减,各大企业纷纷嗅到其中的商机,以后球赛会不会变得更加商业化呢?

实际上,类似的民间赛事引入商业化,早有先例。

比如贵州的大屯村篮球赛,最早也是村民出钱组织的业余比赛,后来大屯村尝试走市场化道路,推出了线下门票和线上付费观赛业务,覆盖了赛事成本,缓解了村民出资的压力;

拉来的广告赞助,部分用于比赛奖金,高额奖励吸引到不少退役的职业球员参赛,也提高了球赛的竞技水平。

一届比赛办下来,最终收入是70多万元,刨去成本41万元,算下来赚了30多万元。

市场化运营后,村民不仅不用凑钱办比赛,还有了收益,当地村民可以选择100-2000元入股,按60%比例拿分红(如按2000元计算,可以拿到1200元分红)。

不过「村BA」的诞生地台盘村,显然不打算走市场化运营这条路。

当地村干部明确表示,「‘村BA’球场外围可以有商业,球场上拒绝商业化,保留村味。」

在此期间,不断有品牌提出赞助,包括把广告标语打在球场内等形式,均被村里干部拒绝了。

虽然球赛没有商业化,但是「村BA」还是间接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。

根据媒体报道的数据,今年3天4场的比赛里,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达到18.19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。

外地观众除了看球赛,也会被当地的民族特色吸引,消费当地的农产品。比赛期间,球场周围的小餐馆、小吃摊也比平时的生意红火。

04

你可能会好奇,为什么「村BA」没有进行商业化变现,却依然能产生经济效益呢?

其实,这可以用经济学的「正外部性」来解释:

要理解「正外部性」,先要知道一下什么是「外部性」。

简单来说,一件交易除了给交易双方带来影响以外,还给第三方强加了影响,这种强加得不到补偿,就叫「外部性」。

如果这种影响是正面的,就是「正外部性」,负面影响就是「负外部性」。

「村BA」的参与方主要是球员和观众,他们的活动给第三方(当地村民、商贩等)带来更多的收入,而第三方享受到了好处,却不需要给参赛方提供任何补偿,这就是「正外部性」。

因此,「村BA」带来的「正外部性」,对拉动当地消费还是有贡献的,这也是它保持纯粹篮球的底气。

更何况,大家最初关注乡村篮球赛,也是冲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参与者自发的热爱;

商业化经营,固然能带来收益提升和竞技水平的提高,但也可能丢失了土味特色,和职业篮球越来越相似,观众反而渐渐失去兴趣。

也许,走红后的「村BA」靠着群众的热情,不引入商业化,也能办得有声有色。

晚安

参考资料:

《贵州“村BA”:网红球赛背后,无法割舍的乡球与乡亲》《从一个小山村看乡村篮球赛的“市场化”之路》《乡村篮球赛市场化纪实:贵州这个村如何收益70万?》《假如让“村BA”商业化会发生什么?》《全国版“村BA”来啦!》

相关新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