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“保持平常心!”“相信你们,一定没问题!”8日下午,在和平街一中考点外,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高三年级班主任刘晓飞身着绿色上衣,目送学生走进高考英语的考场。“昨天送考时穿了红色,寓意‘开门红’,今天的着装是希望孩子们后面的考试顺利,‘一路绿灯’。”
开考铃声响起,刘晓飞心中也涌起感慨。“其实孩子们走上高考考场,也是在代替老师上考场。这既是孩子们的大考,也是我的大考。”6年前,刘晓飞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,选择成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。20多年的寒窗苦读经历,高考当然是她人生经历中难忘的时刻,今年,她第一次将自己的学生送入高考考场。2023届学生,也是中科附高中部成立以来的首届高三学生。
博士生当中学老师,是不是有些屈才?面对这些疑问,刘晓飞却坚定自己的选择。“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,而随着新高考的改革,试题也越来越向前沿科研靠拢,这对教师的专业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荧光标记的细胞怎样运动、癌细胞的致病机理是怎样的,在刘晓飞的课堂上,生物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论文被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素材,“北京高考更注重考察知识的迁移运用,在平时就注重训练孩子们适应陌生的情境,对他们的未来会有很大帮助。”
“没有人因为一场考试赢得一切,也没有人因为一场考试输掉一生。”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次班会上,刘晓飞为孩子们送上了一段寄语,还特意请一位高一学生为师兄师姐亲笔书写了祝福。厚积薄发、勇攀高峰、一鸣惊人、蟾宫折桂……孩子们都高高举起这份手写的祝福,留下了一张笑容灿烂的合影。
刘晓飞的微信签名引用了一位教育家的名言: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、鼓舞。一千多个日夜,她陪伴着孩子们学习、成长,看着他们从稚嫩的模样变得亭亭玉立、成熟稳重。“高考期间,我会全程守护在孩子们身边。期待看到他们考完最后一门科目,走出考场时扬起的笑脸。”